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两院院士增选看科技创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08:13:00    

钟 颐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其评选工作历来备受关注。一方面,能够进入候选名单的,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顶尖学者;另一方面,院士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项重要制度,在重大科技决策、集聚创新要素、引领新兴领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其评选结果也具有风向标意义,反映了国家分配科研资源的深刻考量。

尽管这不是最终结果,不少细节已见信号。

从年龄结构上看,资深学者仍是主力,但也出现了一些年轻面孔。在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出现了两位85后教授,分别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刘一峰、来自苏州大学的王殳凹,年龄均为39岁,而广东也有3位“80后”学者进入名单。

年轻化,一直是院士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在候选人的年龄要求上就有直接体现:原则上不超过65周岁。从最近两届院士评选结果看,2021年和2023年新当选的院士,最年轻的均为45岁,一位是北京大学教授朴世龙,一位是人们熟知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另据媒体统计,2023年133位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6.6岁,年轻化趋势明显。这样有利于保持院士队伍的活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从单位分布来看,在老牌高校、科研院所之外,也有积极的变化。

比如,多人来自新型研究型大学。如西湖大学的汤雷翰、汪徐家、柴继杰,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魏苏淮和蔡宗苇等。这和“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有着相同的内在逻辑——新型研究型大学出现的背景,正是风起云涌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相较于传统大学,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机制:高起点、小而精、包袱少,有利于快速响应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主战场。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民企候选人大幅增加。据初步统计,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上,来自民营企业的多达20位,包括比亚迪、华大科技、金发科技等广东企业的候选人。这似乎早有伏笔。今年4月,两院院士增选启动,中国工程院明确2025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还特别指出,“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

这句表述的含金量可想而知。如果说,2019年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民营企业院士第一人”,带来的是“破冰”意义的话,那么,院士增选为民企专设定向通道,则以一种更制度化的方式,传达了对民企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从《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支持民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到4家民企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企联合基金,成为基础研究“出题人”,作为创新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民营企业有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大显身手。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院士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期待以此为起点,不断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凝聚更广泛的创新力量,共同迎接新的“科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