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羊晚读者到报友,他珍藏纸上烟火,长留岁月墨香丨寻找当年的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6:41:00    

人物小档案

吴海明,1945年生,曾任广州铁路局广州电务段总工程师,资深集报人,《羊城晚报》近四十年老读者。退休后专注集报,珍藏重大报道报纸,义务为全国报友代购《羊城晚报》,并积极为报社发展建言献策,是羊晚与读者间的温情桥梁。

吴海明

“宏伟!全国报友都以收藏这份报纸为荣!”摩挲着17年前《羊城晚报》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的“龙凤”四连张,年逾八旬的吴海明眼中光芒闪耀。

羊城晚报北京奥运会珍藏纪念版之一《盛世龙腾》四连张

吴海明说,《羊城晚报》的“四连张”在集报圈内一直颇有盛名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下广州,《羊城晚报》是他了解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最初窗口;长年以读报集报为乐,他常化身义务代购《羊城晚报》的“中转站”,让报页穿州过省抵达各地报友手中;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当下,他作为老友恳切建言《羊城晚报》改版要重“面子”与“里子”——这位老铁道专家、资深集报人的人生轨迹,已编织进这张岭南大报的经纬里。

三十六载墨香萦怀,深情流淌,记忆和鸣。

吴海明的一本贴报本里,整整齐齐地收录着《花地》《晚会》的刊头画

缘分:从读者到报友

1989年9月,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在铁路信号领域已有建树的吴海明,带着上海乡音和满腹专业技术,从江西调任广州电务段。 乡愁难解、言语不通,彼时的广州于他是全然陌生的热土。这位广州铁路局未来的高级工程师,却寻到了独特的城市融入之道:“常去报摊买报、看报。”下午三点准时出街的《羊城晚报》,成为他了解这座开放都市的一扇窗。纸上铅字隽永,描摹的是市井百态,跳动的是时代脉搏。

年轻时在火车上看报的吴海明。受访者供图

这片土地的热情包容,让吴海明很快安然扎根、举家落户。铁路的变迁是时代的缩影,他的目光从未离开那条贯连南北的京广线,《羊城晚报》则是他瞭望巨变的另一双“眼睛”。缘分如丝缕相牵,经久不断。

2005年,吴海明退休,广州的书报地摊成了他的新去处。一位陌生报友搭讪:“你喜欢报纸吗?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报纸就是一本百科全书。”这句话将他引进了集报圈,从此,“除了买来看,更主要就是收藏”。

吴海明说,他的收藏量曾以“千种万份”计,“剪报”更是最大乐趣。多年来,他还化身义务“中转站”,动辄几十份、上百份地购入《羊城晚报》,甚至直接“打入”羊晚的发行公司,“请对方下班后送报上门”,他再寄往全国各地交换。

“剪报”是吴海明最大的乐趣

报友间交换的方式,本身就铭刻着时光的印记。早年通信不便时,一枚八分钱邮票,就能让小小报页穿州过省,织出一张跨越地域的情谊网;如今网络发达、交通便捷,“河北集报群”“大西北收藏群”等微信群消息,更是昼夜闪烁不停。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临近,各地报友翘首期待《羊城晚报》的纪念报道,纷纷请吴海明代购。

原价代购,不赚分毫,只为热爱,无关功利,这是老人多年来的坚持。这份情谊跨越时光,在7月羊城化作动人一幕——在吴海明的牵线下,30多位从未谋面的老报友们,齐聚羊城晚报岭南报业博物馆,捐赠出精心编订的报纸集,完成了一场对共同记忆的郑重托付。

吴海明参观位于羊城晚报社的岭南报业博物馆

期许:重“面子”与“里子”

在吴海明心中,《羊城晚报》坚持为读者书写、为历史存证,始终值得信赖。今年5月,当《羊城晚报》为改版广纳读者建议时,这位老党员直言不讳,希望羊晚紧跟党的步伐,做到“面子”新、“里子”实。“‘面子’就是头版,要新颖有特色。‘面子’不新鲜,‘里子’就不看了。”他翻出手机里珍藏的历年头版图片,恳切如与老友谈心。

2025年5月,《羊城晚报》邀请老读者们为新一轮改版建言献策,吴海明会上提出建议。羊城晚报资料图

他深情地怀念着《羊城晚报》以“文体见长”的黄金年代。昔年副刊《花地》《晚会》上那些精美的手绘刊头画,也被他细细剪下,贴满厚厚一本。多登读者来信,多搞连载内容,多约大师撰稿……面对媒体变革浪潮,老人不乏期许,并勉励年轻人多创新,“创新才能把报纸办好——角度要新,标题要靓,要采到好新闻,写出好文章,更要听老百姓的声音”。

“内容全面,排版大气!读者满意,收藏者也满意!”三个月内两度来到羊城晚报,走在墨香扑面的报业长廊中,吴海明由衷赞叹。泛黄的铅印文字和恢弘的连版长卷,历久弥珍,荣光熠熠;更多新页也正铺展,与时偕行,长空万里。

吴海明的身影与旧报墙重叠

记者手记

心声映照 笔墨新章

今年5月,当吴海明在《羊城晚报》改版座谈会上恳切建言“面子要新颖,里子要多彩”时,或许未曾想到,他的心声正汇入一场席卷岭南的媒体革新洪流。

2025年5月,《羊城晚报》邀请老读者们,为新一轮改版建言献策。羊城晚报资料图

此后的6月,羊城晚报等广东主流媒体吹响系统性变革的冲锋号角。这份陪伴读者半个多世纪、品牌价值稳居全国晚报榜首的岭南文化大报,决心迈步从头越。

变革的触角迅速伸展。7月,就在吴海明摩挲所藏旧报的同一周,羊城晚报与河源东源签署战略协议,全省首家“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揭牌。省级媒体将内容生产流水线延伸至田间地头,“媒体+”模式深入县域肌理——这,或许是老集报人未曾想象的“新时代头版看点”。

当“媒体+”根系深扎乡野土壤,当创客灯光照亮青年归途,那缕浸润老人近半生的墨香已化作穿越时空的密码——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使命;老的是纸页,新的是呼吸。时代叙事永不落幕,唯笔墨换了新章。

致读者诸君

在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系统性变革全面启动之际,羊城晚报常态化开展“寻找当年的你”活动,征集读者用户与羊城晚报的情缘故事线索。您可以通过羊城派客户端“记者帮”报料,或私信羊城晚报微博号、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提供宝贵线索、讲述动人故事。

《羊城晚报》2025年7月24日A5版报道

来源 | 羊城晚报

文字|孙牧

编辑:苏惠琳

来源: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