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致敬中流砥柱丨东北抗联,绝境长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4 09:05:00    

绵绵长白山,浩浩龙江水。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场之一,也是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所在。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抗联将领,率领战士们在冰雪林海、沟壑险滩间与日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用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永不消逝的绝境长歌。

十四年间,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东北抗联战士们忍受着凛冬酷寒、物资匮乏和敌人围剿的“苦绝”考验;在敌后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孤绝”境地中坚守信念,秉持民族解放的坚定意志;更以血肉之躯抵御侵略者,铸就了“壮绝”的英雄史诗。

苦绝中的抗争

“当前,关内战争阴云正在向全国蔓延,全国的英雄志士正在等待出征的命令,这正是我东北各武装抗日志士及各路部队奋起的好时机。”这是杨靖宇曾发出的铿锵号召。

今年2月,一封杨靖宇信件档案在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各有志者要从速整装部队!”“游击队各抗日武装!要从速联合起来!”字字如刀,落在已经泛黄的纸页上,仍透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正值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有人舍弃学业,有人放下家业,在民族危亡之际奔赴东北战场,投身烽火,汇聚成东北抗联的中坚力量。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也就是吉林省磐石、海龙(今梅河口)、柳河一带,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东北抗联一步步成长、壮大。

尽管建立起一个个根据地,得到东北群众的长期支持,但敌人以“集团部落”的暴行手段,强制切断抗日武装与民众的联系。日军封锁交通要道、烧杀抢掠,在抗日游击根据地周围制造无人区和禁住区,给抗联在给养、情报、宿营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

一个土坑搭起“地窨子”就是住所,一块大石头就是“手术台”,柞树籽磨成粉就可以充饥,黄菠萝树皮煮沸后就能作“创可贴”……一座座隐蔽的密营遗址,让抗联战士昔日的生存状态与战斗场景,清晰可感。

冬季,大雪纷飞,积雪约一米深,气温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抗联战士备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之苦;夏季常常是大雨连绵不断,蚊虫成阵,抗联战士又饱尝“湿衣溃足气喘难,蚊叮虫咬痕斑斑”之苦。抗联老战士单立志曾回忆道:“那时,牺牲容易,坚持下来难。”

长白山一带,环境更是异常艰苦。1935年冬,部队战士有半数没有穿上棉衣,杨靖宇也只穿一件夹衣。每次做好棉衣,杨靖宇总是命令先发给伤病员和普通战士。1936年春,在通化三道崴子伏击战斗中,河面上还淌着冰排。为趁敌不备提早进入埋伏区,杨靖宇带领战士们一起过河,虽然冻得上下牙直打颤,腿骨疼痛难忍,但没有一个战士叫苦喊痛。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在2021年出土了两枚锈迹斑斑的弹壳。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革命文物研究部副主任孟庆旭介绍,这两枚子弹都是残缺的,其中一个子弹还有明显的砸痕和豁口,应该是经过二次复装利用的,“当时抗联连挺重机枪都没有”。

一边是号称百万规模的日本关东军,一边是数万人的东北抗联部队;一边装备了坦克、飞机、火炮、机枪,弹药不计其数,一边以步枪、手枪等轻武器为主,甚至有大刀和红缨枪。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抗联处副处长孙太志说,即使敌我力量悬殊,抗联队伍也从未失去信念,从未放弃战斗。

孤绝中的坚守

离开家时,杨靖宇的女儿才刚出生几天,他匆匆给她取名“躲儿”,不是花朵的“朵”,而是躲避灾祸的“躲”。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改名换姓、远离家乡、孤悬林海,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战士们度过一个个寒夜。

死后仍无法与亲人“相认”的情景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出现了太多次。著名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牺牲十几年后,她的家人们才知道出现在电影中那位身穿红衣、骑着白马的女将军竟是自己的亲人李坤泰。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为实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理想,改名魏拯民。1941年,魏拯民积劳成疾后病逝。直到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补发革命烈士证书,家乡人才知道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就是当年从山西屯留县城走出去的关有维。

“除了化名英雄,改名英雄,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孙太志说,翻开这份由烈士组成的长卷,很多“奇怪”的名字映入眼帘,许某某,曾任东北抗联一军七团四连的指导员;王大眼珠子,曾为中共江南特支工作人员;喇叭匠,曾为东北抗联一军战士……

七星砬子抗联密营遗址出土的文物 谢剑飞 摄

而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孤悬敌后,更是将孤独推向极致。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东北党组织先后与党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失去了联系。

由于原有的交通线早已被破坏,满洲省委曾3次派人入山海关赴陕北,但派出的交通员均下落不明。1936年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杨靖宇组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主力部队冒着重重危险,以辽西、热河为目的地发动两次西征,试图打通与中央红军的联系,却未能如愿。

尽管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杨靖宇仍把自身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遵循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始终把部队党组织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有一次一位干部问:“中央在关内,我们在关外,怎么能够领导上我们呢?”杨靖宇回答说:“只要我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东北抗联在全民族抗战正式爆发之际,自觉以全国抗战大局为出发点,准确定位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不计较局部得失,积极主动出击,牵制了日本关东军的大批兵力,对关内抗日主战场发挥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

壮绝中的史诗

1938年,日军曾向杨靖宇诱降,许诺其可担任“东边道大都督”。对此杨靖宇却说:“一个忠贞的共产党员,民族革命的战士,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日寇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只可以玩弄那些民族的败类。”

在战或降、留或走的问题上,杨靖宇从未有丝毫动摇。“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老百姓怎么办?群众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复国失去希望了。尤其是我,更不能走!只要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抗日复国的念想就活泛。”

1940年2月23日,寒冬时节,灰白色的太阳高悬在天上,在吉林省濛江县附近,杨靖宇已饥寒交迫地与敌人周旋了5个昼夜。面对敌人的劝降声,杨靖宇以愤怒的子弹回应,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5岁。敌人残忍地将杨靖宇断头剖腹,却见其胃里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铮铮铁骨让敌人也为之惊叹。

十四年浴血奋战,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部队所存不足十之一二。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抗联战死沙场的师级以上干部就超80余位,其中,军级以上将领30余位。

1934年3月,童长荣战死。这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安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东北打击日本鬼子,牺牲时才刚满27岁。1942年2月,赵尚志在战斗中受重伤被俘,但他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年仅34岁。曹亚范、李红光、陈翰章……一个个名字,凝结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忠烈与豪情。

还有“少年铁血队”“少年营”的“娃娃兵”们。1936年秋后,一些少年营的战士在唐帽山被敌人包围,他们殊死抵抗,子弹没了,就用白刃,战斗到最后只剩下6个人。为避免落入敌手,在敌人发起最后一次冲锋时,6个人毅然跳下了石砬子,被称作“唐帽山六壮士”。

东北抗联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党中央确定其内涵表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在国家需要时,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壮烈的战斗华章。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更召唤我们将其化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