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外资入川加速度①丨探访西门子成都“双料灯塔”工厂:在数字化转型中“触摸”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10:11:00    

【开栏的话】

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1-4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832家,同比增长12.1%。在充满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这一数据背后,是外资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和长期承诺。

投资中国,目光向西。当前,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关键产业备份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在川叠加,四川正以日新月异之势腾跃而上,成为吸引外资西进的重要窗口。新形势、新阶段,外资西进的变量是什么?增量在哪里?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外资入川加速度》,探访外资企业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对话外资企业高管,感受外资企业在川发展的速度。

川观新闻记者 钟岚 陈碧红 文/ 黄潇 陈旻翔 赵丹/视频

“大胆转型 就在当下”——刚刚落幕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推出的众多最新产品技术,将大胆的科学想象照进现实:戴上AR眼镜进入数字孪生世界,任何抽象的设计理念在这里都能迅速变成具象化的产品;人对着机器发出语音指令,AI助手立即转化成代码,机械臂分分钟就能交出定制产品……彼时,一万公里之外的四川,正在极速运转的西门子成都“双料灯塔”工厂车间,有许多和展台上重合的科技影子。

5月,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报道组走进这个全球为数不多的“双料灯塔”工厂——世界经济论坛数字化灯塔工厂、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灯塔工厂,近距离观察世界级车间的真实模样。

13年的老工厂 每天却在不断“自我进化”

一座全生产流程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的工厂会是什么样?是不是不需要开灯,机器自动运转完成一切生产?当调研组走进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时,在生产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车间内,能见到的工人的确很少,但生产车间内却很明亮。

在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高级设备维护工程师杨忠的带领下,调研报道组走进工厂,从来料码头到4个生产车间,再到发货仓库,走完全生产流程下来总耗时1.5个小时,但总体印象竟意外地有些“无感”。

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全景(受访者供图)

“无感”,因为它过于安静。

“车间里产品在哪儿?生产物料在哪儿?生产加工的过程在哪儿?”这是第一次走进工厂的人都有的共同感受。悄无声息式的生产现场,完全脱离了传统工业车间的生产景象。

作为以研发和生产工业自动化产品为主要方向的成都工厂,其核心产品PLC(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控制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各种各样的工业制造领域。目前,成都工厂占据了西门子在该领域全球近50%的产能。

“工厂自动化需要一个‘大脑’来控制和处理所有信息,而PLC就是这个‘大脑’,这个工厂的运转也由它控制,所以成都工厂其实是‘用自己生产自己’。”杨忠打了个形象比喻。

“悄无声息”背后,成都工厂车间内的1500台机器其实正全天候运转,且每天排产订单多达8万单,做到一秒钟生产一台。这一切,都是因为西门子成都工厂对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数据分析、AR/VR、5G、云计算、边缘计算……当下几乎最主流的技术都能在这里找到应用场景,全面提升运营水平。

在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创意工坊,员工们正在用VR设备进行虚拟仿真培训。(受访者供图)

车间大屏幕上,正呈现出产线上的实时运转状态,无数个不同的产品正同时在飞速生产中。“很多时候,一个产品只需要生产交付几十笔甚至十几笔订单,产品个性化需求这么多,但总产量又那么大,全工厂共有26条装配线,怎么才能做到丝滑切换又确保不出任何问题?”杨忠反问。

答案就在一串数字上。工厂内,每个产品都有一个“身份证”,从进入第一个环节开始就被记录,包括用到哪些材料、走过的机台、加工的参数、测试的结果等等,一个产品背后将形成上百条信息。而整个工厂一天搜集到的产品信息数量,是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八万倍。

“这些数据通过自动化机台收集整理,就变成了有价值的数据资产,从而进行高精度生产。”他说。

看似不起眼的物料仓储环节,则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3000多平的原料仓储中心,密密麻麻排满了十万多个黑色长方形物料箱,每个箱子里还分装了上百个原料件。调研报道组站在置于半空的连廊上,只见高达19米的机械臂在货架之间极速穿梭,以每秒5米的速度高频次抓取和存放原料件。眼前这上百万件的物料,竟能实现不偏不倚零误差机械抓取。

热火朝天的AI技术正让西门子成都工厂变得更“聪明”。目前,工厂内已经有100多个AI应用场景,覆盖垃圾分类、包装质检等多个环节。

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被评为“双料灯塔”工厂。图为生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有被称产线上最严苛的“质检员”:工厂每天每条产线混线生产超过100种产品,但制程质量却高达99.999%,这正是因为产线上装配的AI质检,做到火眼金睛识别质量瑕疵。有被视为最善解人意的“好伙伴”:只需要员工发出口头指令,AI柔性工位上的机器就能“心领神会”,分分钟灵活接单。

“这就是数字化的目的,让生产自动化、物料流自动化、信息流自动化,设备互联互通,生产将变得更高效。”杨忠说。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成都工厂早在2013年就已投产建设,工厂里的设备大都“上了年纪”,但这十多年来,设备生产运转效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持续提升性能和效率。过去三年间,每条线生产平均提升效率10%,过去六年间,每年制造成本平均下降10个点。

在数字化赋能下,这个工厂真实地在不断“自我进化”。

数字化下半场 更重要的是人

当工厂依托数字化技术变得越来越“聪明”,还需要人吗?

紧邻西门子成都工厂一线生产车间,有块特别的区域——“Idea Works”(创意工坊)。这里,是整个西门子成都工厂一切创新的源头。透明的自动门上,贴着一句口号:Just Do It! Nothing Is Impossible(动起来!没什么不可能),每当有人进入这块区域,就仿佛打开了通向无限未来的大门。

创意工坊,正是西门子未来新技术应用的“诞生地”。这里导入了西门子各种最新研发技术和数字化应用场景,任何人随时随地可以使用。“每个员工都可以到这里来,做一切跟探索、创新相关的尝试,鼓励全员创新,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生产部团队主管陈挚说。

鼓励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支撑:任何人的创新创意灵感,但凡能够落地并对改善生产工艺流程起到作用,即便是微创新,也会获得不同金额的资金奖励,有的甚至达上万元,以及晋升空间。

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产品展示墙(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成都工厂实现的绝大多数技术创新,大多来自一线员工。

多年来,车间里甚至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便是面对每台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生产设备,维护修养不是找技术研发人员,而是让一线员工自己去维护,确保产线不停工,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

为什么要靠一线员工来推动创新?西门子成都工厂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来推动革新,不是效率更高吗?

在车间墙上,一幅蓝绿色柱状图,显示了从成都工厂在2017年-2025年车间人才结构变化:在人员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最初级的蓝领技术工人数量,从200人降低到150人,但等级更高的技术员、工程师数量却在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成都工厂每年的生产效率在不断提升,成本在不断下降。

“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技术和机器只是手段工具,只有当人真正转型了,这些手段和工具才能产生价值。”陈挚感言。如今,成都工厂的考核创新项只有一条——人的能力提升。

让员工看到创新的价值,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驱动者,从生产车间到共享空间,无处不彰显对人的重视:员工月收入绩效如何评定?基本工资+质量排名、效率排名、技术排名,每月浮动变化。员工压力大怎么办?跑步机、瑜伽房、咖啡饮料统统安排上。

也许很难想象,像西门子成都工厂这样一个全球“双料灯塔”工厂,作为全球数字化管理最好的企业之一,整个工厂竟然只有900人。

工厂里,一位讲解员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当所有企业都在比拼先进设备的时候,谁玩得转、玩得好才是赢家,而这背后全靠人。”

数字化的下半场,更重要的是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与中小企业共创大场面

西门子成都工厂作为行业标杆,早已成为业界内外竞相学习的对象。一份数据充分显示其吸引力:每年西门子成都工厂接待的各类到访企业多达近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天平均接待3家以上。

到访的企业都有谁?来看什么?

“中小企业占了很大比例,更多是来看工厂的发展模式、场景应用等,还有不少是合作客户甚至是潜在合作伙伴。”西门子成都工厂相关负责人说。

需要数字化转型的,显然不只像西门子这样的业界巨头。随着工业化进程步入新阶段,过去以大型企业需求为主的数字化转型,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所需要。

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创新文化元素无处不在

一枝独秀不是春。与四川结缘30年的西门子,近年来持续增资四川,动作频频——

2023年,西门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建设成都数字化工厂四期,将其打造为西门子全球最大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基地、生产基地。

2024年2月,西门子与四川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慧交通、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多形式战略合作。

此后一年间,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焕新升级,西门子Xcelerator产业生态西部中心在成都金牛区正式投运等一系列步伐越跑越快,双方牵手进入“蜜恋期”。

“这是双赢的局面。”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西门子中国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肖松坦言,西门子成都工厂走过从一期到四期的发展建设,既实现了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也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产业聚集,塑造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为了真正赋能中小企业转型,西门子成都工厂在仅几公里外,专门打造了西门子Xcelerator产业生态西部中心,并于上个月刚刚投入运营。

未来,西门子将通过该中心,源源不断把其前沿技术和数字化生态面向四川乃至全国输出,赋能更多中小型企业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和低碳化的转型,进一步拓展产业协同网络。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的是寻找小而精的解决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而这正是西门子的强项。”肖松认为,在成都打造的产业生态西部中心,就是希望发挥西门子数字化技术能力,在四川培养一批数字化转型和低碳化转移的服务商,让他们去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让智改数转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变得更加容易。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还将积极输出到中国其他省份,甚至走向世界。

就在调研报道组采访期间,一波来自全国各地由80多家企业组成的参观团到访西门子成都工厂,涉及智能制造、教育医疗等多个行业。这些企业家群体中,有的是来增长见识,感受灯塔工厂魅力的;有的是来取经问道,借鉴发展经验和思路的;还有的是寻找合作,借势赋能的。但无论哪种目的,都怀揣着同一个想法:创新求变。

即将结束采访时,有人发出感叹:“这就是理想中的AI工厂吧?”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肖松笑了笑答:“现在还不算是,未来它将会是。”

【相关阅读】

外资入川加速度①·访谈丨“灯塔”之后 路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