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反诈老陈“翻车”,打假岂能成“假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17:11:00    

□邓随新

近日,网红“反诈老陈”质疑“嘎子哥”直播间销售的699元酷派手机并非官方正品。酷派官方客服回复,确认“嘎子哥”直播间所售卖的手机为官方正品。事后,“反诈老陈”向“嘎子哥”道歉,称之前都是误会,希望“嘎子哥”高抬贵手,并发布一张8月25日被封禁直播权限10分钟的截图。

打假不是生意,更不是儿戏。老陈曾靠着反诈宣传积累起公众信任,如今却把这份信任当成了流量筹码。从质疑到道歉,前后不过四天时间,如此“打假”,未免太过儿戏。打假需要证据,需要耐心,需要严谨,而不是凭一时冲动、博一时眼球。老陈手里的“筹码”,是过去当反诈民警攒下的公信力。他大概算准了,“打假”这两个字一喊,网友会天然站他——毕竟谁不恨假货?可他偏没算最该算的一步:先把事实核清楚。官网查不到就认定是假?客服说没有就拍板定罪?这哪是监督,是拿着“怀疑”当锤子,见着啥都想敲两下,敲对了赚流量,敲错了道个歉,反正成本低得很。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戏里的“配合”。老陈一质疑,嘎子哥就跳出来骂“蹭流量”,直播间火药味呛人;等酷派官方出来认了货,嘎子哥立马成了“受委屈的正主”,老陈倒成了“炒作的跳梁小丑”。转头再看酷派,前脚说“平台审核中”,后脚就把同款手机挂在旗舰店,比嘎子直播间还贵100块。这一连串操作,像不像提前写好的剧本?你方唱罢我登场,流量全落自个儿兜里。

信任经不起消耗,公信力更非无限信用卡。老陈从反诈民警到全职网红的转型之路,本就充满争议。当年他穿着警服教大家防诈骗,多少人信他、赞他?可转型成网红后,争议就没断过。这次更绝,拿“打假”当幌子,用“道歉”收尾,看似是“误会”,实则是把公众的信任当皮球踢。当年教我们“遇事多核实”,怎么到自己这儿就急着下结论?公信力这东西,攒的时候像堆沙,一下一下得用心;毁的时候像决堤,一次“炸胡”就可能冲得干干净净。此次“翻车”,更是将其急于蹭流量的心态暴露无遗。

网红江湖的生存法则,不能沦为“流量至上”。这场闹剧中,双方都在争夺流量和话语权。老陈需要话题维持热度,嘎子需要正名维护生意。唯独少了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少了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当流量成为唯一追求,真相和价值就只能靠边站。说到底,网络不是戏台,打假更不是秀场。真要为消费者说话,就得像老陈当年做反诈那样:拿着证据一点点查,对着细节一条条核,宁肯慢半拍,也别错半分。要是把“打假”做成了“假打”,今天为了流量质疑这个,明天为了热度攀附那个,到最后丢了人心,就算直播间挂着“正义”的牌子,也没人再信了。老陈被封10分钟,平台说是“炒作矛盾博眼球”。这10分钟,倒该让更多人醒醒:流量再香,也得守着底线;名气再俏,也得捧着真心。毕竟,观众看的是真打假,不是真演戏。

网络生态需要清朗空间,需要理性监督,而不是蹭流量表演。公众人物尤其是曾具公信力的角色,更应珍惜羽毛,以事实为准绳、以责任为基石。老陈的此次翻车,应该成为一个警示:流量也许会带来一时的热度,但只有真实和责任才能赢得长久的尊重。莫让打假成“假打”,莫让信任变“儿戏”。这才是这场闹剧留给我们的最大思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