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21:00:00
2025年3月29日,湖北恩施玉露茶园基地,白雪覆盖茶叶嫩芽。谢传辉/视觉中国/图
雪粒乘着山风,斜斜地打在叶片上。
2025年3月29日,浙江台州天台县,这场春雪势头不大,但足以为眼前的一棵棵茶树披上白衣。茶园老板陈鑫打开手机,一边记录一边哀叹:“这些芽头基本晚上全部要被冻掉了。”
3月末,伴随着霜冻与降雪,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席卷南方多地。截至3月30日下午,浙江、福建、贵州等10个南方省份都记录到了降雪,一些地区还打破了历史最晚降雪纪录。
倒春寒给等待收获“明前茶”的茶农沉重一击,在茶业发达的浙江、安徽、福建等地,许多茶园遭遇大面积冻伤,面临减产。
4月7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全国三月茶情》提到,本年度气候较为异常,产茶区在3月普遍经历了三轮寒潮过程,湖北、浙江等省份更是在3月末经历了罕见的降雪天气。长时间低温使得茶树生长缓慢,明前茶总产量预计有所减少。
近年来,中国的茶产业处于低谷期,供给过剩,需求低迷。倒春寒成为名副其实的雪上加霜。
茶树一年可以发芽3-4次,每次都会经历单芽、一芽一叶、两叶、三叶等阶段。熬过寒冷的冬天,单芽与一芽一叶的春茶最鲜嫩,茶农将之采摘,成为珍贵的“明前茶”。
明前茶最主要是绿茶,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类型。陈鑫种植的是“天台山云雾茶”,他估计自己的茶园减产40%左右,损失接近二十万元。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浙江丽水、杭州的种植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在天台以北的浙江省嵊州市,主产“越乡龙井茶”。当地一家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李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不少种植户的减产幅度在50%左右,最严重的茶园甚至颗粒无收。
李俊表示,损失大小与茶园地理位置有关。“靠阴(山的背面)的低海拔茶园更容易结霜。”霜比雪更棘手,直接结在叶片上。不用半天功夫,娇嫩的芽孢就呈现出焦红色,停止生长。“就像被炒熟了一样,没有用了。”
根据浙江省气象局4月4日发布的一篇回顾文章,3月30日前浙江气温持续下降,日平均气温大部降至5-8℃,30日高海拔山区局部出现雨夹雪或雪。浙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温尤其猛烈,山区温度仅在4-6℃左右。
浙江省气象局另一篇4月11日发布的文章中提到,温州永嘉地区在3月29日夜至3月30日的最低气温低于0.5℃,积雪厚度7至10厘米,致使300余亩茶芽受到冻害,获得保险理赔。
4月7日,浙江省茶叶流通协会(下称“协会”)秘书处一位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估算,“浙江全境海拔600米以上的茶园可能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冰雪覆盖,这样的天气前所未有。我们估计浙江有上万亩的茶园颗粒无收,减产幅度至少有20%”。
位于浙江中北部的湖州安吉,当地出产的白茶因温度尚可而受损轻微。当地农业农村局茶叶站站长楼博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在3月末的降雪中,低温并未长时间持续。大多数茶树枝头的积雪很快融化了,因此对生产影响不大。
红茶产区也影响较小。在同样遭遇倒春寒的福建武夷山,茶产业发展中心机关支部书记叶元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地的主力品种岩茶由于是晚生种(抽芽的时间更晚)而逃过一劫,但生长较早的乌龙茶还是被波及了。
叶元高还表示,武夷山在福建省内已属高纬度,降温那几天里最低气温维持在7℃以上,加之持续时间较短,给茶业带来的整体影响不大,可以推测福建的整体情况比较乐观。但仍需关注茶种特殊的个别城市,在3月28日前后正处于采摘旺季。
在福建北部盛产茶叶的宁德,多个县市受到冻害出现减产。在周宁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一篇文章称,3月底突如其来的强降温让海拔800米以上的茶园遭遇“冰封”考验,有种植园减产30%以上;据《茶周刊》报道,在柘荣县,有茶园温度一日之间从30℃骤降至0℃,可能面临绝收。
但即使是晚生种茶树,也可能因降雪导致生长延缓而间接减少产量。一位安徽黄山的茶业从业者表示,今年3月28日前后发生的暴雪冻掉了一部分的芽头,但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低温延缓了茶树的生长速度,间接影响了产量,缩短了采摘时间,目前的产量比去年同期至少少了1/3。
2025年3月29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阳峰山生态茶场,茶农忙着采摘“明前茶”。王华斌/视觉中国/图
今年的倒春寒并不算晚,中国天气网2010年一篇文章中称,浙南地区的倒春寒往往发生在4月1日后。
“往年倒春寒来临时,山区茶叶往往没有发芽,此时降雪可以增加土地中的水分,反而对茶树有好处。”陈鑫表示。
但今年的寒潮来临前,当地经历了持续多天的高温,最高达到31℃,茶树在高温的几天里快速生长,早早抽芽。
天公不作美,更早出的新芽撞上了更剧烈的倒春寒——降雪。长江以南在3月末发生降雪实属罕见,福建北部的松溪县甚至在3月30日这天打破了当地48年前的最晚降雪纪录。
前述协会工作人员表示,3月中旬浙江已经历过一次倒春寒,出现3至5天的霜冻,但并未下雪。但3月末的这次全境大雪却出乎许多茶农的预料,令他们猝不及防,没有来得及备灾。对此,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发现,浙江省气象局3月27日的天气预报提醒,“茶农朋友要做好茶叶抢采和山区茶叶防冻工作”,但未明确提及降雪。
没有提前抢采,下雪后再抢救性采摘为时已晚。陈鑫给出了几方面理由:下雪天太冷,采茶工的手指无法长时间承受;采茶工的年龄都大于50岁,在雨天的山地作业有滑倒风险,赔付医药费得不偿失;而且,即使抢采回来,茶叶也已被冻伤,且水分过多,炒制成品茶的品质过低。
2025年3月29日,浙江台州天台山茶园遭遇降雪。受访者拍摄
按常理,茶叶供给减少会推动价格升高。前述黄山地区从业者就表示,自己所在产区的黄山毛峰价格较往年上涨了30%左右。
但并非所有的茶区都涨价了。陈鑫表示,今年茶叶行情不好,自己的高山茶受到市场上大量便宜的早产茶冲击,不仅没有涨价,反而还降了一些。
顾名思义,便宜的早产茶是早于正常春茶时间点上市的茶叶。这些茶叶可能来自提早抽芽的茶树,茶叶加工过程能省则省,摊青、烘干时间不足,质量较差。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茶农共识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茶产业扩张,国内消费低迷,出口利润被压缩,茶产业正处于低谷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4年,我国茶叶产量从193万吨增长至374万吨,几乎翻了一番。但另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2023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仅增加0.3%,为过去10年最低。而出口方面,2023年出口总量减少2.06%,出口额减少16.49%,量价双跌。
滞销的茶叶只能来年低价卖给再加工产业,少部分甚至被用于堆肥。
叶元高表示,在政府部门和一些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今年以来的茶叶出口原本已有所回暖,尤其是在具有消费能力的欧美市场。但随着美国再次对中国挑起贸易战,茶叶的出口前景又面临巨大的未知数。
深加工产业链或许是条出路,茶饮料、茶食品产业也带动了一部分消费。
(应受访对象要求,陈鑫、李俊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责编 汪韬
相关文章
拥抱人文叙事 福建文旅讲坛探寻数字时代的文旅共情密码
04-3031省份人口数据一览:广东出生人口最多,山东净流出26万
04-27财报解读 | 稳扎稳打,财通证券主营业务持续发力,服务浙商浙企成亮点
04-26宣恩中台村:“泥巴路”变“致富路”
04-21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炉!内蒙古是……
04-19中超外援布彭扎坠楼身亡,年仅28岁,4天前曾对阵上海申花
04-17“明前茶”遭遇倒春寒,浙南受灾最严重
04-16綦江区:抢抓农时采茶忙
04-16《回望与前行——百年春愁下的闽台关系主题展》将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
04-16“不把鸡蛋放一篮” 浙江外贸企业闯关突围 应对市场变化
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