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0:20:00
6月21日夏至当天,香港天文台录得的最高温度追平了1980年的“最热夏至”,而共享这“热浪”的,还有港交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赴港IPO热浪袭来。截至上半年,已有43家顺利登陆港股,而去年同期仅为30家。与此同时,上半年港股IPO募集资金达到1067.14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的876.77亿港元,募资规模位居全球榜首。
以新消费、硬科技等企业为代表,闯关港交所早已超越单纯融资行为,成为观察港股生态变迁的窗口。从2023年的冰点到2024年的拐点,再到2025年的沸点,天时、地利、人和氤氲在一起,促成这场IPO盛宴。何以至此?钱从哪来,走向何方?“千军万马”赴港上市的热潮之下,是昙花一现,还是繁花再现?
“一些令人兴奋的名字”
“下一步就该更新招股书了,现在确实是个机会。”一家运输领域的头部平台公司正期待抓住这波赴港热潮,实现首次上市。
这家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为了合规和符合港股上市要求,更新招股书等待上市的那段时间,公司主动砍掉了有争议的业务。
究其原因,今年奔赴港交所的千军万马中,热门赛道的明星公司比比皆是,连超级独角兽SHEIN也传来将上市重点从伦敦转向香港的消息,倒逼每个递表者都不敢大意,全力以赴。
今年初,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正在筹备的IPO有100宗,当中会有一些令人兴奋的名字。而到了6月18日,她表示,“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仅5月就有40多家企业递表”。
从路径上看,企业赴港的选择颇为多元,涵盖了四种典型的IPO模式,即直接首发、A+H、A股转港股以及介绍上市,不同企业正通过差异化路径对接资本市场。
最为典型的是,美的集团H股于2024年9月在香港成功上市,同年11月顺丰控股H股挂牌。两家A股行业龙头“先A后H”的打样效应,重新燃起投资者对香港新股市场的兴趣。
2025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振奋市场,投资者重新审视标的价值与投资逻辑,“中国题材”被广泛看好。
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为首的一批A股行业龙头赴港,吸引了欧美、中东等国际知名长线基金、主权基金积极认购。港股市场的风险偏好显著修复,IPO等大型融资项目由此重新提上日程。
相比路径多元,在领域上则更为集中。某头部券商投行部总经理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轮IPO热潮中,科技、消费、高端制造类企业比较多,且不乏明星公司。
经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7月6日,港股IPO排队企业超过210家,其中超40家A股上市公司欲赴港上市,包括赛力斯、兆易创新、亿纬锂能、同仁堂、用友网络、蓝色光标等。
新消费与硬科技
6月26日,是今年港股众多高光时刻之一。
这一天,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3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敲锣。除了内地消费领域头部企业的共同标签外,3家企业又分别代表了“悦己经济”“高端服务”“情绪价值”的消费方向。
虽然没有像5月那样迎来宁德时代这样的超级IPO,但整个6月港交所表现亮眼,光是一天3家公司敲锣上市的热闹时刻,6月就出现了4次。
除了典型的消费类,科技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多家公司也在6月密集登陆港交所。
“新消费”以及包含AI、机器人、创新药在内的“硬科技”,正成为港股IPO热潮中并行的核心主线,其分别以技术创新驱动与本土消费活力为支点,跻身港股吸金主力。
市场理解了新消费企业的内在价值,对其接纳程度也在不断提高。面对新消费,港股市场对这类企业有了更符合企业期待的估值。
例如,蜜雪集团、布鲁克、沪上阿姨等上市首日股价涨超40%;其中,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并称“新消费三姐妹”的蜜雪集团,上市以来更是暴涨154%。同为新茶饮品牌的古茗,截至7月4日收盘报26港元/股,较发行价涨幅超160%。
而在硬科技领域,企业不缺“被理解”,缺的是在资本市场“被认可”。
排队赴港的部分企业,眼下的需求还集中以融资推动技术进步。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青心意创市场总监白兆洋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行业内,除了已经上市的少数公司,如深圳优必选,其他哪怕像是宇树、智元等明星企业,也都是需要融资的状态。
正处于IPO进程中的某头部机器人公司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称,IPO所能提供的资金规模远超传统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而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另外,“上市”本身也代表着一种来自各方的认可,可以增强企业对战略投资者、行业高端人才等的吸引力,让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上一个台阶。
在创新药身上,这种“被认可”更为饥渴,甚至生死攸关。
景顺长城医疗产业基金经理乔海英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资金层面看,医药行业连跌四年,过度反映了市场对国内医疗需求的悲观预期。目前药品板块估值有所修复。创新药的良好表现也是此前对国内医疗市场过度悲观的定价纠偏。相对于四年多的股价调整和大幅改善的基本面和管线质量,板块的修复和估值提升仍将持续。
港股的流动性确实变好了,这是许多投资人的直观感受。中泰证券医药组联席首席分析师曹泽运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港股18A板块的生物医药股在交易额、交易频次及换手率方面,较去年呈现显著提升。
为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香港联合交易所制定了多元化的上市标准体系,针对新兴行业和创新企业设立了特殊章节(如第8A、18A、18B、18C、19C章)。其中,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18A章降低了财务门槛,但强化了研发与资质要求。
在曹泽运看来,创新药企赴港上市数量增加,受多重因素驱动,包括国际流动性因素、产业自身变化,以及相关个股估值此前持续处于低位而近期股价显著上涨,共同吸引相关企业选择赴港IPO。
抢筹与中国题材
千军万马赴港的拐点,出现在2024年9月。
当月,美的在港交所挂牌上市,IPO集资额达306.68亿港元,成为2024年前三季度亚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规模的新股集资。
美的的“完美”示范,不仅与中国证监会提出的“支持行业龙头赴港上市”相吻合,还契合企业自身现实需要,即出海寻找第二增长点。
不旋踵,地平线于2024年10月24日上市。与美的“双重上市”不同,港交所是地平线第一次资本舞台。募资总额54亿港元,是当时年内港股最大的科技IPO。
从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联合声明开辟A股公司快速通道,再到推出“科企专线”,为一大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打开了大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H上市热潮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政策支持、市场扩展需求及港股国际化优势。随着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AH股溢价收窄,企业通过港股融资更具吸引力。企业通过港股平台可对接全球资本、优化股东结构,并为跨境并购提供支付工具,助力国际化布局。
在香港上市,财务规范、公司治理和ESG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上国际资本认购,相当于给企业做了全球信用背书。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现通过“A+H”双平台强化国际化布局,开辟新增长曲线。
对港股生态来说,此模式有助于推动港股市场机制持续优化,提升其国际吸引力,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2025年港股IPO市场热潮是政策、市场、企业供应等因素多轮驱动的结果。”何兆烽谈道。
不同于A+H,一些未能在A股上市的企业转而在港股敲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老铺黄金在成功登陆港股之前就曾多次尝试A股IPO。
在与国内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交流时,该合伙人指出,之前有不少客户在准备材料申报A股上市,但是A股IPO上半年出现放缓,部分客户可能会选择被A股公司并购,但也有企业对于独立上市还是有情结在,A股排队较慢的情况下,也有部分企业开始递表港交所。
与此同时,港股IPO“科企专线”5月正式推出,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标志着港股市场进一步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公司部分业务信息披露较为敏感,走科企专线能够让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当下港股估值也有了明显提升,且速度较快,公司不排除会选择在港股上市。”一家原拟A股上市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同样,一些曾受限于科创板特定门槛的生物医药企业,也纷纷转道港交所更具包容性的规则。
3月21日,维昇药业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2025年第一家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业。
维昇药业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选择上市目的地时,维昇经过了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和考量。“首先,从市场环境来看,港股面向国际资本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一个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多关注与曝光的舞台。再者,港股近期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也非常适配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
“IPO与市场温度相挂钩,港股热起来也在预期之中。”易方资本投资总监王华对北京商报记者总结。
站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内的支持政策可以说是资金与筹码的“嫁接桥”。王华表示,港股当下的火热要放在大的时间长河中其实更能读懂。近几年,港股“筹码”发生变化,资金开始偏爱中国题材。
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国产替代加速,叠加国内政策支持,一批国内龙头优质企业赴港上市。“资金有了,上市的也都是资金喜爱的筹码,从而吸引更多资金入场。”王华如是说。
全年募资2000亿港元?
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以近1100亿港元募资登顶全球。对于全年情况,市场普遍看好,德勤给了港股全年募资2000亿港元的预计。
德勤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全年港交所将有80只新股上市融资2000亿港元,年内预计将有25只“A+H”新股,其余大部分的上市项目将会来自科技、传媒和电信以及消费业。
2025年以来,全球IPO活动整体疲软。经Wind统计,上半年全球共有500家企业上市,筹资57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IPO数量下降11%,筹资额上升9%。
对比之下,港股IPO市场的火热则更为明显。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大新股中,港交所占据四席,其中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最大IPO;除此之外,海天味业、恒瑞医药、三花智控三大A股龙头企业亦于今年上半年实现赴港上市,分别为全球第六大、第七大、第十大IPO。
有了大型IPO的推动,港交所募资规模居全球上半年首位,而在去年同期,港交所位列第九位。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拟IPO“后备军”企业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健康以及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正争相赴港上市,未来香港科技型IPO占比也将进一步提升。
在与相关企业负责人交流时,不少人士也认为,从目前港股的上市“后备军”以及港股上市速度来看,港股全年募资额登顶全球几乎没有悬念。
从赴美转为赴港,亦是趋势之一。
科律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主管合伙人余仙非常明确地感觉到很多药企考虑从美股上市转向了港股上市。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港股市场大的走势非常积极,今年以来港股的流动性也有很大改善。
余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美国今年以来创新药领域资本市场或者生命科学行业本身处于较为缓慢的状态,和港股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港股今年指数涨幅很大,其中创新药板块更是一个领涨的板块。钱很多流向了香港创新药领域。年内港股有几家创新药药企IPO开盘表现很漂亮,比如映恩生物、恒瑞医药,引发了赚钱效应。
在其看来,企业能够找到市场化投资者人,上市后流通性比较好,欧美长线基金也开始回流港股市场。融资能力提升、流动性改善以及企业估值水平的提升,使得投资人、企业创始人对港股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到了一种上市本源的目的。
经统计,今年上半年有97%的新股获得超额认购,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平均超额认购倍数为642,同比增加3.6倍。从行业认购热情来看,零售消费行业是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活动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以2228倍的平均超额认购倍数名列各行业第一。
某沪籍券商一位经理透露,今年以来,不少客户来咨询开通港股通,参与投资港股,对于港股投资热情非常高涨。而香港汇丰银行人员也神色飞扬地介绍,港股开户目前也非常火热,需要预约,审核也比之前严格,能不能快速预约上还要看运气。
《繁花》里的宝总说过,“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魏蔚 王蔓蕾 丁宁 实习记者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