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45年致追梦人|刘畅:练就“纳米级捕手”精准拿捏细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13:18:00    

初夏,深圳盐田梅沙尖。汗珠顺着刘畅的额角滑落,登山杖叩击石阶的声响在山间回荡。行至云端观景台,他驻足远眺:盐田港的巨轮吞吐不息,晨光为群山镀上金边。手机震动,一条新消息映入眼帘——团队全球首创的细胞组学技术Stereo-cell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正式接收。

这位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副研究员深吸一口气,望向远方。五年前那个南下深圳、决心投身生命科学核心技术攻关的选择,此刻在他心中泛起欣慰的回响。

▲刘畅。

抉择

从“使用者”到“破壁者”

2015年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博士毕业后,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刘畅选择留在了武汉高校任教,潜心钻研神经干细胞分化和发育相关研究,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细胞组学技术。

他以使用者的身份,探讨如何将这项技术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当时,全球单细胞测序市场被一家外国公司垄断,国内实验室清一色使用进口耗材,从事细胞组学技术研发的机构凤毛麟角,更别提产业孵化。

他开始思考科研转型,希望参与到细胞组学技术研发中。但当他向这家国外巨头投递简历时,发现对方在国内只有市场及技术支持等相关岗位,“接触不到核心技术,就是空中楼阁。”

后来经过咨询和调研,他发现位于深圳的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正布局细胞组学技术研发,并且已经有了单细胞测序平台V1版本。是继续等待外国公司的垂青,还是选择参与国产技术攻关?刘畅果断选择了后者。

2020年3月6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首次明确将深圳列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码基础性科学研究。同年5月,刘畅登上了南下的列车,直奔深圳。

刘畅的选择让不少师友意外。放弃高校编制,投身企业研究院,在传统科研评价体系里堪称“冒险”。但深圳抛出的人才橄榄枝和要做生命科学“破壁者”的决心,让他最终破釜沉舟。

突围

在“卡脖子”处凿光

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揭示细胞间遗传信息差异,解析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初入华大,刘畅接手了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V2版的研发工作。

细胞捕获效率是单细胞测序的重要指标之一。起初,刘畅团队采用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路径。然而团队面临残酷挑战:当时的V1版本一万个细胞投入,仅5%能被捕获分析,相当于在用漏网捞鱼。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同时绕过国外技术封锁,经过研究,团队提出引入“辅助微珠”策略,通过引入小微珠实现一个液滴里进入多个细胞,并精准定位液滴里捕获的转录本分别来自哪个细胞,从而将细胞捕获效率提升至50%以上。但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因检测效率,还需改造核心材料——磁珠。

令刘畅没想到的是,这项科学技术研发,不仅技术自主创新,就连实验工具都要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这在以前不可想象,通常我们直接订购进口磁珠做实验。”他们与内部的磁珠团队碰需求、磕材料,研究如何让磁珠在不影响重量的情况下磁性更强、包裹的捕获探针更多,最终通过了自产磁珠的验证工作,并成功实现国产磁珠全面替代,大幅提升了单细胞测序平台的基因检测效率。

▲刘畅海外会议期间与其他同领域科学工作者交流。

深圳完善的产业链优势在此时凸显得淋漓尽致:这边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团队成功研究出国产科研工具;那边厢,华大智造就接力投入到单细胞测序仪器生产中,快速上市售卖到海内外市场。

登峰

从“漏网捞鱼”到“纳米级捕手”

但随着前沿科学研究的不断突破和深入,更大的难题很快浮现。

液滴微流控技术单次实验虽然已经能处理“万”数量级的细胞,但多器官图谱绘制、疾病和健康大人群队列研究等超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中,细胞检测数量早已达到了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数量级。如果还使用以微流控为代表的传统单细胞测序来进行研究,“就像用滴管给游泳池注水。”

同时,这些传统策略又存在丢失大尺寸细胞、无法获取细胞形态信息、无法检测细胞间通讯信息、技术拓展性差等一系列瓶颈。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底层工具亟须创新和突破,刘畅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

2022年,刘畅作为课题负责人,主导斑马鱼胚胎发育时空图谱研究工作。当时绘制该生命时空图谱的核心技术——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就是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该技术基于DNA纳米球芯片,成为世界上首个纳米级分辨率和厘米级视场的空间组学技术,被喻为“超广角百亿像素生命照相机”,效率显著提高。实际上,中国的时空组学技术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刘畅(左一)团队合照。

这项研究深深启发了刘畅和团队:是不是可以换一种底层工具来突破单细胞组学技术的研发瓶颈?面对质疑,他展示出深圳科研者的魄力:“别人卡脖子的地方,恰是突破的机会。”

于是他们果断转移研发方向,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DNA纳米球芯片,跳过微流控专利壁垒,首创全球新一代细胞组学技术——Stereo-cell。

Stereo-cell的核心是高密度DNA纳米球阵列,这种220纳米直径的球体以500纳米间距密布芯片,无需液滴,仅通过静电吸附捕获细胞。“像戴了纳米级手套一样,轻轻‘握住’细胞却不伤其形态。”刘畅解释说,Stereo-cell相当于一位“纳米级高精准捕手”,无偏好地对所有细胞类型实现精准而高效的转录本捕获,让细胞回收率跃升至80%。同时,通过多模态整合,能给细胞拍“立体照片”,推动单细胞组学技术进入了高通量、多维、可操控的新发展阶段。

眺望

奔赴生命科学领域的“星辰大海”

Stereo-cell的诞生,不仅首次摆脱了传统液滴分隔与微流控技术的限制,让科学家能在纳米尺度上看到细胞的“故事”,更是中国科学家为解析生命密码打造的新“钥匙”,将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深圳用实干消解偏见。初来时,他对深圳还抱有一些刻板印象:“这里的人是不是都只以赚钱为目标?”但华大的氛围让他惊讶:领导没有独立办公室;跨部门协作时“只论技术逻辑,不论职级高低”;他带领的20人研究小组中,18人是华大与高校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无论是香港中文大学,还是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都是冲着技术突破来的。”刘畅说。

在深圳,技术突破与论文产出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5年间,刘畅在率领团队申请专利软著10项的同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并且作为骨干成功申请国内最高级别的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昔日对他奔赴企业的选择略感惋惜的同窗和师友,如今反倒纷纷主动寻求科研合作——这张反向涌来的“合作地图”,正是对当年他投向深圳的那份简历最生动的回响。

来深圳后,刘畅爱上了健身和爬山。他常站在盐田梅沙尖的观景台上远眺:“这里能看到沙滩、港口、高楼、山峦,如同深圳的缩影——包容着各种形态的存在。”

五年前,他带着推动“技术国产化”的信念南下;如今,他更理解了这座城市的内核:“它鼓励探索,不设边界,就像我们手中的芯片,不仅能精准定位百万细胞,也映照着无数创新者的身影。”他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希望未来我们研发的细胞组学技术和产品,都能带有鲜明的深圳印记。”

“这里能看到沙滩、港口、高楼、山峦,如同深圳的缩影——包容着各种形态的存在。”

深圳晚报记者 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