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半个多月覆盖深圳逾30000家庭,家财险能否成为新蓝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16:57:00    

连日来,深圳地区的持续强降雨,助推家庭财产保险市场升温。8月15日,来自深圳市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线仅半个月左右的“深圳惠家保”保费突破200万元,3万多户家庭已投“深圳惠家保”,目前接报案11起。

记者从目前已公开的赔付案件看,核定损失大约在1000元-3000元之间。

实际上,家财险是非车财险市场的“新物种”。今年7月28日,在政府部门指导下,深圳市保险业协会牵头,组织辖内23家财险公司共同开发的专为深圳地区定制的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产品——“深圳惠家保”上线。这是继“深圳惠民保”后,又一款政府指导下具有“普惠基因”的新型家财险

按照官方指引,“深圳惠家保”基础保费58元,最高可保180万元。针对居家住宅可能面临的“财、责、人”三类风险,覆盖火灾爆炸、高空坠物、自然灾害造成的房屋及室内附属设施等财产损失。具体来看,该基础保障涵盖房屋主体(保额150万)、室内装潢(保额5万)、室内财产(保额5万),以及火灾爆炸、高空坠物等第三者责任(保额各10万)。

值得注意的是,该保险对13种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雷击等)及飞行物坠落、外来建筑倒塌等意外造成的财产损失均予赔付;因家中意外导致第三者伤亡或损失(如阳台花盆坠落伤人)也纳入保障范围。

近年来,普惠型家财险正是政策鼓励的方向。早在2022年3月,原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家庭财产保险,增强新市民家庭抵御财产损失风险能力;去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家财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深圳并非最早“吃螃蟹者”。2022年7月,全国首款普惠型家财险“蓉家保”在成都上线,标志着普惠型家财险在我国的迈开关键一步

作为金融创新的先行者,深圳也在持续探索。早在2014年,深圳曾在全国率先实施巨灾保险制度,将人伤救助作为主要防灾减损方向。不过,巨灾保险并无法覆盖到居民家庭损失等灾害损失。

今年,深圳多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在深圳全面推广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的建议》、《关于尽快推动普惠型财险落地 进一步强化完善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促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记者注意到,上述重点建议提出,深圳借鉴上海、成都等国内外城市经验做法,建立政府指导、行业协会统筹、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市民自愿投保的政府指导型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

7月16日,深圳金融监管局、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深圳市普惠型家庭财产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价格普惠、广泛覆盖、需求导向为原则,构建政府部门指导、保险机构运营、市民自愿投保的“深圳惠家保”体系,并在7月底正式落地。

按照深圳监管部门的说法,此举将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优化风险分担机制,提升重大灾害风险保障水平。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20款普惠型家财险在全国多地落地。除了深圳和成都外,还包括上海“沪家保”、北京“京城好房保”、南京“金陵好房保”、湖北“楚天惠家保”等。

作为参照的是,去年12月,北京地区9家保险公司共同开发的“北京普惠家财保”上线,保费128元起,保险金额365万元起,并首次将新市民收入损失纳入保险方案。基础保费和保障金额,均高于深圳。

近年来,由于传统车险业务竞争激烈,集中度提高,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增长遇到天花板,更多险企转向抢滩非车险的蓝海。记者了解到,目前非车保险涉足领域包括企财险、家财险、工程险、责任险、信用险、保证险、船舶险、货运险、农险、特险等,其中家财险正是一个新赛道。

对于“保险重镇”,来自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深圳保险法人总资产7.3万亿元,位于全国第一梯队。去年深圳保险业赔付支出685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

今年的增速同样不错。按照公开数据,2025年1-6月深圳原保险保费合计收入1213.0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约91.4亿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为27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3亿元。

记者注意到,尽管深圳保险业持续发力,仍需寻找更大增量空间,持续释放普惠型家财险的市场需求。研究指出,我国家财险发展空间巨大,到2030年有望贡献超2000亿的市场空间。不过,也有观点认为,非车险整体上产品设计和展业周期长、对承保和偿付能力影响大、对风控和规范管理要求高等原因,要做好非车险同样存在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