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8:32:00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家家都会有喜乐忧愁。家庭成员之间,怎么来把握,如何去通气,见情怀也见智慧。日前,一位老朋友的一番见解,笔者听了颇受启发。
对年迈长辈,只报喜不报忧。老人心衰力弱,经不起惊扰。报告孙辈学业进步,说些柴米价廉,他们就欢喜;若言病痛困厄,恐增其忧思。曾听说邻近一个老人,得知儿子遇到一大难关,竟夜不能寐,次日就病倒了。子女本已有忧,反添新愁。
对在外亲友,多报喜少报忧。游子如风筝,家书是手中线。报喜使其心安,报忧要有分寸。某同事近期几次与外地孩子通话,都说“一切安好”,实际自己住院多日。后来孩子知道了,反怪父母疏远。故忧亦当报,但要轻描淡写,免其悬心挂念。有些忧愁,应当如实告知,便于孩子了解情况,尽些心力。
至于夫妻之间,则应喜忧并报。少年夫妻,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报喜,“提前预警”的报忧更能让小夫妻共同应对风雨;中年以后,忧多于喜时,更要互通声气。如果遮遮掩掩,看似体贴,也可能出于好意,日久或生隔阂。正如人们所言:“同林鸟若不能共风雨,终成陌路客。”
总而言之,家中的消息,如同中药配伍,讲究君臣佐使。喜为君,忧为臣,佐以智慧,使以温情,方能调出团圆安康之方。
听罢一席话,感叹道理深,这样报喜报忧值得借鉴。当然,居家过日子,如何报忧报喜,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概而论、盲目照搬。(雷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