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9:34:00
清明时节,湘中大地春意盎然。在湖南娄底,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悄然发生:4月2日,9名逝者的骨灰经过安灵、献花、祈福等环节,以草坪葬的方式回归自然。而这已经是娄底连续举办节地生态集体安葬活动的第七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逝去的亲人“化作春泥更护花”——草坪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这场“生死观”的革新,是对“厚养薄葬”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当骨灰盒隐入青草之下、生命在树木年轮中延续,娄底用行动证明:告别也可以如此诗意,殡葬也可以如此文明。
商周时期的“人殉”制度,秦汉兴起的厚葬之风,唐宋成熟的丧葬礼仪,再到披麻戴孝、摔盆打幡等习俗,《礼记》中“养生送死”的理念,本意是强调对生命全周期的尊重,却在社会进程中逐渐异化为炫富攀比的工具。人们试图通过夸张的丧葬流程重建情感联结。楠木棺椁、花圈纸钱、纸扎别墅、哀乐哭灵、数天的流水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一场声势浩大、气氛到位的丧葬仪式。但这种建立在物质堆砌上的逝后“补偿”,恰如沙上筑塔,难以承载真实的孝道情感。
当前,生态殡葬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它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殡葬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用鲜花代替纸钱,用追思会替代流水席,用生前赡养替代死后哀荣。这种转变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殡葬文化本真的回归。电影《灵魂环游记》告诉我们,死亡也许是肉体的终点,但亲人的遗忘才能让人终极消亡。只要我们还记得,那些逝去的人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当然,还有很多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厚葬、土葬才是对逝者的尊重。但伴随越来越多生态安葬方式的运用,生态殡葬未来有望呈现出更多创新与发展,智能化管理系统可能进一步应用于墓园,方便家属远程祭扫和管理,从而让生态殡葬更具人文关怀。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将孝道重心放在“事生”层面。朱熹提出的“慎终追远”,是对生命延续的诗意诠释。当最后一抔黄土回归春泥,当最后一块墓碑被青苔吻遍,山水终将完成对生命的延续。这里的死亡不再是句号,而是蒲公英的飘散、年轮的绵延、四季的轮回。
毕竟,最好的纪念碑,不该是那切割山体的伤疤,而应是青山本身——那永恒起伏的,生命的轮廓。(方婕妤)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
相关文章
把烂牌打成王炸是最动人的成长教材
09-01郭晶晶再传喜讯,家庭和睦,终究撕下了何猷君“爱妻”人设遮羞布
08-27筝鸣时评丨下好残疾预防“先手棋”,守护生命的完整与尊严
08-25中国石化“爱跑节”启动:体验滨海自驾,尝鲜“第一网鱼”
08-23“淋过雨的人愿为他人撑伞”!广州老板的“2号餐”火遍全网,爱心多地延续
08-23【晶采观察·解码“十四五”】全民健身“升温” 背后 体育强国建设“多点开花”
08-22当海洋精灵邂逅博物馆:长隆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开启“海洋奇遇夜”
08-16【多彩新论】贵州“超”力量托起新希望
07-26突降大雪!积雪达1厘米
07-24上海男子夜班提前回家,发现老婆被绑在床上!案情离谱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