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20:08: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奕彤
今天是第九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一场关乎生命质量的“基础工程”正以更长远的目光重塑文明底色。用科学筑起防线,主动隔绝致残风险,守护每个生命的完整与尊严。
怎样才能把那些倡导残疾预防的软性要求,变成有强制力的制度约束?又该如何将预防残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保护人们健康的坚固屏障?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并且积极探索实践。
以生活化场景渗透替代生硬说教,让知识主动走进不同群体的日常,夯实全民守护生命完整的意识底座。想要做好残疾预防,教育普及得先行,这是筑牢全民预防意识的根基。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宣传总带着“说教感”,要么是枯燥的医学术语,要么是触目惊心的案例堆砌,反而让普通人产生了距离感。
其实,预防知识完全可以更“接地气”——教老人识别保健品骗局,避免因虚假治疗致残;给家长讲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安装方法,用身边真实故事代替空洞警告;向年轻人科普过度熬夜对听力、视力的损伤,比单纯喊“珍爱健康”更有效。只有让知识真正“活”起来,才能钻进人们心里。
用轻量化、普惠型创新,搭建风险感知与干预的快捷通道,让科技力量嵌入生活细节,成为守护健康的卫士。光有知识还不够,还得靠科技来助力,以此强化对风险的预警和干预能力。
不过,科技应用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真正有价值的科技,应该是“能用、好用、用得起”。像给农村老人配备的防跌倒报警器,成本不高却能及时呼救;为听力障碍者设计的手机震动提示功能,简单却解决了大问题。科技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贴近生活的细节里。
制度应当“刚柔并济”,用清晰问责划定行为红线,以正向激励激活参与热情,构建起覆盖全周期、保障可持续的残疾预防安全屏障。
最可靠的残疾预防,离不开完善制度的支撑。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强硬”,就拿职业病防治来说,明明有法规要求企业配备防护设备,但有些小作坊就是敢“顶风作案”,根源就在于监管存在“盲区”。或许可以建立更细致的问责机制:对违规企业不仅要罚款,更要公开曝光;对监管失职的部门,要有明确的追责办法。
同时,制度也该有“柔情”的一面,比如给积极开展员工健康培训的企业减免部分税费,为困难家庭提供免费的孕前检查补贴,让遵守制度的人得到实惠,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残疾预防,是移风易俗的深层延伸,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投资,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最高程度的尊重,直接关乎生命尊严的本源。毕竟,守护每个生命的健康完整,就是在守护我们共同的文明底色。
相关文章
筝鸣时评丨下好残疾预防“先手棋”,守护生命的完整与尊严
08-25从两院院士增选看科技创新
08-22多元协同,专家热议优质养老路径
08-18创新能力:自立自强有底气
08-17胡广鹏:航空医疗救援构筑生命安全屏障|十五运365天365人
08-15元气绽放(湖北)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获天使轮融资,汉口基金领投。
08-14膳食纤维哪个牌子效果好?膳食纤维排行榜10强top榜单权威发布
08-12老年人运动常见问题,答案在这儿 | 科学减重一起来
07-27积极开拓中高端市场 长川科技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8.73%
07-21华丰科技抛10亿定增计划,上月宣布一募投项目延期,上市第二年盈转亏
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