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5:46:00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回应社会关切、规范法律适用、统一裁审标准,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
案例聚焦社会保险、竞业限制等问题,重点明确用人单位不能通过变相调整工作岗位降低孕期女职工工资及福利待遇、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应当补足抚恤金差额、主体不适格的竞业限制协议不具有约束力等法律适用标准。
用人单位能否因女职工怀孕调岗降薪,今天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进行了明确。
女员工怀孕
月薪从1.7万被降到3千
案情显示,赵某于2022年1月入职某科技公司任工程师,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约定:
2023年2月,赵某告知某科技公司其怀孕事实,某科技公司未与赵某沟通协商便直接向赵某所在的项目组宣布“赵某退出所在项目组”,赵某反对无果后未再上班。此后,某科技公司主张赵某未参与项目并按照3000元/月的标准支付赵某孕期工资。赵某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某科技公司按照17000元/月的标准补齐孕期工资差额。
仲裁委员会:违规!补齐工资差额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用人单位能否因为女职工怀孕调岗降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要求,我国多部法律法规对保护女职工劳动权利与身心健康作出了特别规定。实践中,用人单位在开展日常用工管理时应注意依法保护女职工尤其是孕期、产期、哺乳期(以下简称“三期”)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能通过变相调整工作岗位、提升工作强度等方式侵害“三期”女职工的劳动权利,也不能违法降低“三期”女职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同时,女职工也应科学评估自身身体状况,正确看待不能适应原劳动等特殊情形,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合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来源 | 央广网
相关文章
美国24个州和华盛顿特区起诉“美国志愿队”削减人员和项目
04-305月工资可以提前至4月发!
04-29下游客户投资下滑,今天国际年报季报均“双降”,拟不超1.5亿元进行证券投资
04-29“千亿产业新势能”系列之绿色石化篇: 从一滴油到万物生 舟山“链”成世界级石化集群
04-29阆中走访直播企业精准服务助力规范发展
04-28市人大财经委赴开阳县调研审计整改和专项债券管理使用情况
04-27引资超6亿元!东莞厚街签下两大文旅项目
04-26女子以死逼男友签百万“分手费”?法院判决亮了!
04-25海南鼓励重点园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 打造低碳产业园区示范场景
04-25四季覆盖、昼夜兼顾、全龄友好……北京六环高线公园打造世界级公共活力空间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