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于月光下漫步——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6 15:50:00    

“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也有人转瞬即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以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开,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与联系。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本拥有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富足的物质条件,这些构成了现实生活中“六便士”的具象。然而,在四十几岁的年纪,他却决心追随年少时的梦想,决然抛弃了一切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投身于绘画的世界。

思特里克兰德追求梦想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他在巴黎穷困潦倒,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身体还饱受疾病的折磨。他的画作在当时无人问津,得不到认可。但这些现实的苦难,在他对绘画的热爱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他不在乎物质的匮乏,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唯一在乎的,是将内心的艺术想法通过画笔呈现在画布上。他就像一个苦行僧,在艺术的道路上独自前行,用生命去献祭心中的“月亮”。

初读此书,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选择,我其实也感到困惑与不解。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家人和朋友的伤害,这样做到底是否值得?后来再读此书,我想,这或许只是书本的艺术化表达方式,思特里克兰德实则是人们心中尚存的理想与热忱的化身。

观察当下社会,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做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普通人。他们为六便士奔波劳碌,难免将生命消耗在琐碎的日常中。这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虽然保证了生活的安稳,却也可能导致精神的贫瘠与生命的平庸。而《月亮与六便士》,则以理想的、浪漫的笔触,提出了新的希望——抬头望望月亮,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儿时的理想,一样可以拥有重新拾起的勇气;不满于现状,一样可以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我们身边不乏有人大胆辞去现有的数年如一日的工作,尝试新的领域;也总是有人在愈加功利的现实里,依然能坚毅选择遵从内心的呼唤。

不过,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可能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说走就走,不负责任地抛下一切,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极端理想主义、自我主义。事实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或许存在着更为平衡的选择。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极限情境”的概念,认为人应该在现实与理想的张力中寻找生命的平衡点。这启示我们,理想不应是对现实的彻底否定,现实也不应是对理想的完全妥协。我们完全可以实现既承担起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又能在该迈出那一步的时候勇敢做出人生变化的选择。在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将人生活得出彩。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在矛盾中寻找平衡,在困境中开辟新路。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给予我们的,不应是对极端选择的模仿,而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思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开放和智慧的态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道路。这或许才是《月亮与六便士》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当我们不再将月亮与六便士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看作生命的不同维度时,我们就能在现实中追求理想,在理想中关照现实,既不被遍地皆是的“六便士”的光芒所迷惑,也不忘抬头仰望那轮高悬的“月亮”,于月光下漫步,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文/何奕璇 北京大学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