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0:19:00
□本报记者 赵一诺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一边是高校院所手握成果却难寻下家,一边是市场寻找优质项目而不得,如何破解?针对这项难题,东北石油大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一年多来,实现成果转化520项,总成交额2.7亿元,学校成果转化总成交额居省属高校第一位。
东北石油大学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内,孙先达教授团队正在创造历史。透过高精度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一块看似普通的页岩样本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微观世界。“这项技术让我们首次绘制出页岩油赋存状态的‘活地图’,实现了原油组分和密度微观分布的可视化观测。”孙先达指着屏幕上清晰的页岩油组分图像介绍。
面对页岩油“看不清、测不准、难采出”的世界性难题,孙先达团队26年磨一剑,构建起从实验室到井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团队首创的冷冻制片激光扫描共聚焦分析技术,可精准捕捉页岩油微观组分差异分布;车载移动检测平台更将实验室“搬”到油田现场,集成核磁检测、CT扫描等功能,实现“井场取样-检测”全流程从20天缩短至两小时。这种移动实验室已在大庆古龙页岩油勘探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项突破性技术被评选为黑龙江省首批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目前已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等国内主要油气田规模化应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突破微观可视化技术后,我们正聚焦绿色热采技术攻关,通过蒸汽驱替创新工艺,推动页岩油开采向低碳化跨越。”孙先达表示。这支扎根黑土地的科研团队,正以创新之力推动着我国能源技术迭代升级。
东北石油大学科研处处长李玮介绍,包括环东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在内,我省首批试点建设的7个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高效汇聚项目、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加速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新动能。
得益于环东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和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庆高新区给予7100平方米场地支持,东北石油大学6个学院近20名教师走进大庆高新区智能钻采装备产业园,孵化出12家企业。对此,同时作为首批“龙江科技英才”,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破岩与高压水射流实验室负责人的李玮也是受益者。
在李玮看来,生态圈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通过生态圈建设,东北石油大学实现3个转变:即科研价值从重数量与指标转变为重质量与贡献,工作重心从成果转化转变为成果产业化,合作模式从“校企”合作转变为“校企+企企”合作。
站在智能钻采装备产业园入口,大庆市科技局局长汪严明指向改造一新的厂房:“这里原是闲置厂房,生态圈建设启动后,政府组织20余次现场调研,清理盘活3.6万平方米载体空间。”环东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覆盖三校两所,大庆市推出人才“10给”政策,包括住房补贴、创业贷款等,促进师生创新创业。
东北石油大学副校长石颖介绍,学校以推进创新创业生态圈和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构建起“一三六”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健全管理制度,打通转化链条,做强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政校企合作三大平台,推进高质量成果供给、高效率成果对接和高水平成果转化。
政策红利直接催生创新裂变。李栋教授团队的博士生王迪依托“油气行业碳中和光学检测技术”成立东油碳视科技(大庆)有限公司,开发出多组分气体激光检测机器人。“企业联合大庆恒驰电气研发云台式遥测仪,检测效率提升70%。”王迪展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已在大庆油田投用,年订单额达300万元。
如今,学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在不断提高,一大批创新成果从黑龙江走向全国。该校新型聚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关键技术,已应用到国内9700余口井,采收率提升4%。
在东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热浪在校园每个角落涌动。
该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内,李栋教授研发的相变储能装备正稳定运行。该设备已应用于大庆首个太阳能光热清洁供暖示范工程,其孵化企业黑龙江迈斯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3项核心专利,开发出储热材料、模块等系列产品。韩建教授团队的光纤振动监测系统已覆盖大庆油田120公里输油管线,2024年,团队以3项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成立大庆东油数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年即实现200万元经济效益。
在大庆油田南三油库,韩建团队的光纤监测系统刚完成升级。操作员轻点鼠标,40公里外管道的三维振动图谱即刻呈现。“上周系统捕捉到一处非法钻孔,联动执法部门,避免了200万元经济损失。”大庆油田安全总监表示,该技术将扩展至500公里管线,构建全覆盖智能安防网。
“我省设立生态圈引导资金,全链条支持成果转化生成新企业,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东北石油大学纪委书记、黑龙江省监委驻东北石油大学监察专员李海成说,“我们与学校党委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题共答,充分激发和保护干事创业主动性创造性,支持鼓励科研领军人才申报项目,保障项目资金安全落地。”
生态圈“孵化器+加速器”模式让硬科技快速落地。刘庆强教授团队历时16年攻克油田单井产液实时计量难题,油田机采智能管控系统在大庆油田中试显示,计量误差8%,设备寿命延长5%~12%。2024年,该技术转化收入460万元(含服务合同),预计三年推广1000~1500口油井,撬动2100亿元市场。
从实验室的微米级成像到油田的千米级管线,东北石油大学以“人才引领-生态赋能-产业反哺”闭环模式,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东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付晓飞说,“未来,将有更多的‘东油智造’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
相关文章
“三个突破年”系列报道之五 科技成果转化领跑全省高校的“东油密码”
05-11常州实现全国首批住房公积金乡镇工作站全覆盖 工作人员基层宣讲扩大政策影响力
05-10车辆礼让行人在斑马线上投影“请通行”,车商:功能系新车型独有,选配需2万元
05-10全运会首金!广州花都教师率队创造历史
05-08花20万骑自行车?CityRide带火“骑行经济”
05-082025第25届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5月13日在渝启幕 六大亮点提前打探
05-08中国科学家探索脑机接口技术造福更多病患
05-08降准降息!一揽子金融政策出台,如何影响你我生活?
05-07特斯拉称坚持纯视觉让人人买得起!网友:6.4万真买不起
05-07“茶香”伴“乐韵” 遇见活力新陆河
05-07